全市文化局长会议交流材料

  • 作者:  来源:扬州艺校  日期:2007/4/23 21:48:42
  • 创新发展  乘势而上 
    实现艺术教育新跨越
    扬州文化艺术学校
    (2007年1月)

    2006年,我校在市文化局的关心与指导下,在各县市区文化局和兄弟单位的支持下,以创新发展为统领,以提升知誉度、促进规模发展、构建和谐校园为牵引,在发展中谋创新,在创新中求发展,全校教职工精诚团结,群策群力,完成了2006年年初制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发展理念上求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近年来,我校在校生规模连续四年实现历史性突破,参加各级各类赛事频频得奖,队伍建设屡见奇效,学校办学良性发展。然而,通过冷分析前所未有的办学规模,我们同时也看到了诸多不足和困难,为防止“小富即安”、“小进即满”、无所作为的情绪滋生,学校党支部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一鼓作气,乘势而上,全力谋求大突破、大发展。
    (一)以连续冲击并赢得重大艺术赛事为活动为契机,强化品牌学科建设,提升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
    艺术学校不同于普通中专校,有其办学个性和特殊性,我们紧紧抓住中国舞示范专业的龙头,倾全力打造这个品牌专业,具体实现发展创新的理念。以不断冲击国家最高级别的舞蹈大赛,提升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出人、出精品并举。
    继2003年古典舞《荷塘语丝》成功冲击第七届“桃李杯”全国舞蹈大赛后,学校于06年再度精心打造具有浓郁扬州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舞《杨柳轻扬》冲击国家文华艺术院校奖第八届“桃李杯”舞蹈大赛,一举获得表演、剧目、作曲三个三等奖、三个园丁奖;与上届参赛获奖不同之处在于:1、参赛选手年级低,为六年制舞蹈专业四年级的学员;2、创作编排时间短,距正式比赛仅有4个月;3、预算投入近50万元,数额巨大;4、本届“桃李杯”赛事规格提升为政府最高奖——国家级文华艺术院校奖;5、竞争激烈,同台角逐的参赛单位包含了北京舞蹈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等一些全国知名的团队计107家。面对各种高难情况,学校党支部多次召开专门会议,多方倾听意见,迅速达成共识,决定在高风险中迎接大机遇,力求花钱不丧气,果断决策,重过程轻结果,以确立高阶目标,推动全校竞赛争先,求新求美向自我挑战,备战大赛。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全校发动,全力投入创作、排练、研讨,经过艰辛的努力,八月份如期赴京参赛,400秒的《杨柳轻扬》以其唯美的表现一举轰动京城,全国院校舞台上再度闪现扬州水乡特色舞蹈的光环,为扬州、为江苏汉民族舞蹈事业添上了浓重的一笔。
    《杨柳轻扬》载誉归来后,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后效应显而易见,连续被选拔或应邀参加了“清风扬州”廉政文艺汇演、中共江苏第11次党代会“祝福江苏”文艺汇演、江苏省教育电视台台庆10周年“一路芬芳”文艺汇演、扬州市剧目调演歌舞专场等一系列演出;除此之外,学校在其他赛事和重大活动中也频频亮相,喜获丰收。5月份的全省艺术中专校教师大赛勇夺两金两银两铜四优秀的佳绩。近300人次的强大阵容参加了中国扬州“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开幕式的演出;百人舞蹈团圆满完成江苏省第16届运动会开幕式的演出任务;创作剧目《呵护生命的花环》赴京参加全国第12次民政工作会议文艺汇演。本年度,学校共获得国家级奖项6个,省级奖项19个,市级奖项13个,办学成果积累再添砝码,《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新华日报》、《扬子晚报》等高一级媒体开始争相关注学校的事业发展,2006年,有关学校的各类媒体报道达百余篇,学校知名度、美誉度大幅提升,良性发展态势指日可待。
    (二)以“非遗保护”项目启动为牵引,创新办学模式,打造办学新亮点。
    艺术学校是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艺样式保护传承和发展的主要载体之一,为此,我们不拘一格,大胆创新办学模式,以真实启动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系统工程去积极打造全新的办学亮点。
    1.征得政府支持,恢复开办扬剧表演、曲艺表演中专班,扬剧、曲艺是我校的起家特色专业,但已经多年停办,加之,学生的就业方向相对单一,在生源吸引、师资场地、设备设施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通过努力,市委、市政府、主管局已明确对学校恢复开办扬剧、曲艺专业予以一定的扶持和帮助。
    2.充分借助在校生资源优势,与广陵文化局合作成立清曲传习所,以非学历教育形式在各专业学生中传承扬州清曲,收效显著,影响深远。
    3.实现校企合作办学,依靠社会力量发扬传承传统艺术。2006年7月,我校与瘦西湖风景区管理处圆满合作培训了10名筝箫学员;扬州城平添一道鲜活的文化风景线。2006年8月,扬州雅韵琴筝有限公司与我校正式签约成立“扬州文化艺术学校雅韵琴筝国乐团”,企业无偿提供古琴古筝等,双方共同组织实施教学与培训;一举多得,学生可学到第二专业技能,国乐文化得以传承,企业品牌逐渐渗透,办学热点自然生成。
    (三)积极推进改扩建校园项目实施,为学校谋求新一轮大发展打基础、创条件。
    面对学校近年事业规模的扩大以及各类重大成果的凸显,学校一班人不为所惑,并没有放慢追求创新发展、长远发展、科学发展的步伐。随着办学规模的攀升,学校现有办学资产已最大化饱和运转,改扩建校园、打造学生实训展示基地已成为办学的现实需要。为此,学校积极工作,成立了东扩项目领导小组,完成并递交了数百页东扩项目建议书、三产服务引导资金可行性论证书,落实了征用土地资金的政府贴息,外引了6家有意合作方来校考察论证,东扩前期准备工作成效明显。
    二、队伍建设求创新
    2006年,我校在校生已增至近800人,而基础教职工队伍却一直只有40人左右,且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学历层次结构都不尽合理,人员性质也比较复杂,人员队伍已很难满足规模办学、品牌办学的需要,为此,学校大胆创新用人机制,面对日益扩大的办学规模,迅速调整人事应对策略,在加强评价考核的前提下,不拘一格用人,实行特聘、内聘、外聘、跨国合作、临时任用等多种形式并举。
    (一)凝内力。用好用足现有人力资源。一方面通过实施校内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充实加强中层管理力量;其次,不惜代价组织教职工参加校内外各类学习与培训,提高教职工教学管理的综合能力;再就是针对队伍过于年轻的情况,实行老带新的帮扶制度,提高校内基础队伍的整体战斗力。
    (二)借外力。一是巧用周边文化艺术师资资源,二是走出去,请进来,以特聘国内外专家教授来校讲学提升办学规格,构建办学综合评价体系,三是与国内外名牌艺术院校进行在师资方面的交流互动。2006成功引进另一名俄罗斯舞蹈教授来校授课。
    三、教学管理手段求创新
    2006年,学校在全校范围内就如何提高教学管理任务,探索教学与市场的对接等方面展开了大讨论,推行了一系列的教学管理改革措施。
    (一)建立教学质量综合评估体系,实施教考分离,实行听课、考课、公开课制度;
    (二)校内教师技能展示考核制度化,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将被停职,并限期自费学习提高。
    (三)推行末位教师诫免谈话,限期整改制度;
    (四)定期以形式多样的学生展示活动检阅教与学的成果,形成压力,挖掘潜力,诱发兴趣,营建“比、学、赶、帮”的优良学风。
    (五)推行学分制改革,带动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六)在中国舞表演重点示范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构建了“分层教学模式”及“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模式”。舞蹈人才培养更趋科学化、规范化。
    四、学生管理工作求创新
    2006年,学校在原来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对搞好学生管理工作的特点分析和理论研究,在学生管理工作思路、管理机制、方法和手段上不断创新,收效明显,未发生一例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和违法事件,校园氛围文明向上,和谐温馨。
    (一)强化班主任队伍建设,实行老带新,传帮带制度;有效避免了因为经验不足而导致的管理质量偏差。
    (二)区别不同专业、不同年龄,实施针对性很强的分层德育教育目标。
    (三)推行末位管理人员诫免谈话,限期整改制度。
    (四)订立班级管理工作量化考核细则,合理评价班主任工作质量,绩效挂钩。
    (五)严肃校纪,强化管理,对毫无学习兴趣,经常违纪、屡教不改的学生坚决劝退或开除,变被动为主动,有效避免了流生的现象。
    (六)德育工作理念革新,避免简单论用老思路、老方法,重在以先进典型和事迹及德艺双馨资助学活动实施去进行正面引导,重在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感染、陶冶学生心灵,重在抓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重在挖掘并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治管理的潜能。
    五、招生就业工作求创新
    招生就业工作是办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我校近年新生录取报到率逐年突破,就业率也一直保持在95%以上,但我们通过对生源市场、在校生专业结构、人才需求市场的冷静分析和动态把握,意识到只有不断突破传统做法,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进口旺”和“出口畅”。
    关于招生,我们在原来基础上动态调整了思路和做法,超额完成了招生目标任务,生源结构与质量进一步优化。
    (一)改变原来坐等生源、散兵乱打格局,主动出击,建立相对稳定的生源基地。
    (二)调整激励政策,鼓励多招优质生源,鼓励开辟新的生源基地,制订了《扬州文化艺术学校优质生源评定奖励办法》。
    (三)以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优势吸引优质生源。
    关于学生实习就业推荐工作,学校同样适时推出了全新的举措:
    (一)走出校门,主动面对市场,建立多个相对稳定的学生实训就业基地。2006年,学校分别与江苏武警蓝盾歌舞团、扬子江药业集团等近十家用人单位签订了正式的实训就业协议书。为解决学校中长期的学生就业出路问题作好了前期铺垫。
    (二)顺应办学规模的扩大,变原先一个部门一两个人运作实习就业工作为各部门全员关心学生就业工作,确保学生良性就业,充分就业。
    (三)开设就业指导专业课程,引导健康的就业心理,传授应试应聘的技巧,增强学生参与职场竞争的能力。
    六、创新构建校园文化,致力打造精神家园。
    规模办学状态下,学校党支部十分重视校园文化的构建。塑造出了艺校人独有的精神家园。
    (一)成立任惠萍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室,以先进人物的人格魅力、道德风尚去引领全校师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弘扬老一辈艺术教育工作者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优良传统,营造健康向上的思想氛围,建设和谐的人文环境。
    (二)设立德艺双馨奖助学基金会,引导学生努力成人成才;今年,已有近70名品学兼优、家庭特困的学生真实得到资助。由此,校风、学风明显转变。
    (三)适时从重大赛事和活动中总结提炼出以《杨柳轻扬》为代表的扬艺精神;具体归结为:敢于挑战自我、不畏困难、竞赛争先、独树一帜、不懈追求自身特点的创新精神;求实、求真、求新、向上的进取精神;团队合作、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
    通过“扬艺精神”的倡导与弘扬,全校师生员工群情振奋,士气大增,为学校和谐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精神动力。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扬州艺校期待您一如既往的关心和支持,更期望您对我校事业发展多提宝贵意见。
    谢谢!

                                                                                          扬州文化艺术学校
                                                                                          2007年1月20日

  • 上一篇:江苏举办艺术中专校舞蹈教学观摩研讨活动
    下一篇:没有了!
  • 相关文章
  • 最新文章
扬州文化艺术学校